“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工作由厦门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动周边有关地区建设“行见八闽”校地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区域共同体,着力从完善机制推动区域合作、建设福建特色思政研学实践基地、打造示范性精品线路、搭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总结思政育人经验理论等方面先行先试,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跳出思政办思政”,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彰显福建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范式贡献厦大力量。 用“行走的思政课”传递力量 根据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的部署要求,厦门大学联合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泉州市南安市、晋江市、安溪县共商共促“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工作,构筑校地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合力。2023年4月,“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推进会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举行,“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正式启动。在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指导下,四地一校共同打造区域协同的研学实践圈。 据了解,根据《“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工作办法》,成立“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分析解决困难问题,明确工作计划安排。2023年以来,先后在厦门大学以及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泉州市南安市、晋江市共召开八次联席会。各区市轮流担任会议轮值单位,展示各单位在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中的做法经验。实践圈试点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在联席会上以现场点评、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共同探索完善共建共享、开放合作的研学实践圈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厦大范本” 厦门大学研究制定《“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厦门大学实施方案》,积极整合资源优势,按照“不求最全、但求最好”的思路,从开展主题冬夏令营、共建开展研学、组织志愿者“送学上门”、深化校地研学互访活动等方面推进研学实践圈建设的落地实施。 立足高水平学科和高层次人才优势,以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这一“科技创新引擎”为着力点,建设13个“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点,设置向海图强、空天报国、生命探秘、文化传承、乐智天地、光影世界、生态家园和人文厦大八大研学模块。先后组织开展“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试点活动,邀请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和泉州市南安市3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研学实践;在翔安校区举行厦门大学“行见八闽”大思政课主题夏令营,来自“三区两市一县”共计240名优秀初中生代表参加活动。2023年,厦门大学接待研学中小学生超2万人,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好评。 凝练思政课一体化“八闽特色” “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突破校地之间、地市之间的时空制约,在推进各学段研学实践的目标设计、内容衔接和时间安排上统筹规划,将福建丰富的育人资源开辟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第二课堂”。以突破区域限制、整合优质资源为突破口,持续加强百余个实践研学点的建设。多个实践研学点结合大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提升研学实践实效。 同时,厦门大学把“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纳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将思政课教学与志愿服务、科学探索、文化传承、红色赓续等有机结合,组织大学生赴周边区域开展研学实践。围绕“行见八闽,启智润心”主题,组织6个学院502名学生赴同安莲花镇军营村、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英雄三岛精神主题馆、“嘉庚号”科考船等地开展研学实践。 共建区域大思政课教研队伍共同体 厦门大学积极发挥专业研究优势,主动输出优质资源,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批专业教师走进中小学思政课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各地市高度重视,积极融入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成立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加强对“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指导;组织大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利用厦门大学等在闽高校的思政课教研资源,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通各学段思政课的“任督二脉”;举办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主题研讨、学术论坛等,全国各知名高校的思政专家、福建省大思政课研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各成员单位及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 接下来,厦门大学还将进一步建设强有力的“大思政课”内核,加强研学实践基地的内涵式建设;进一步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机制,完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提升实践研学质量成效;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凝聚思政育人合力,不断推动研学实践圈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赖炜芳 林珏) |
军营村高山云境旅游网 |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高山云境旅游官网,军营村高山云境接待中心为您服务 |
军营村高山云境联系方式 |